第203章 含冤的陆登(1 / 2)

侠行水浒 毅铭情 3253 字 9个月前
🎁美女直播

濮阳大牢有上下两层,上层位于地面,用于关押寻常犯人,下层位于地下,用于关押重犯,有武艺的罪犯通常被关在下层,小诸葛陆登是开德府军中无可争议的第一高手,自然是被关在下层最暗黑的区域。

沿着阴暗的阶梯下到底层,异臭越发浓郁,好像走进了许久不曾打扫的茅房,而且有些腐败的味道混杂,令赵不凡非常不适,随行的扈三娘更是不由自主地掩住鼻子。

心细如发的薛仁辅察觉扈三娘很不习惯,不由笑说:“女将军不如在入口稍等,越深入地牢越是难闻,说不定还会看到不雅的事。”

“也好!”扈三娘连连点头。

薛仁辅轻车熟路,不多会儿就引着赵不凡来到最深处的区域,这里也是最黑暗的地方,如果没有墙上挂的火炬,恐怕就是伸出手也看不到五指,顶部的少数通风口基本看不到光亮传进来。

“御史大人,里边就是小诸葛陆登。”薛仁辅走到一间牢房门前指着里面说。

一张木板床,一个马桶,一张破旧的桌案,一盏烛灯,一把烂扫帚,除此之外再无它物,不过木板床上铺着厚厚的干稻草,棉被也是崭新,说明这里的犯人刚关进来不久。

此时木板床上躺着一个身穿囚衣的大汉,尽管是侧身酣睡,但透过铁栅栏能看到他的正脸,只是散落的头发令人无法看清楚。

薛仁辅抓住铁门的锁具轻轻敲击。

“陆都监!陆都监!”

“嗯?”

牢房里的陆登猛然坐起身,待看到薛仁辅,他犹如疯了一般连滚带爬地扑到近前抓住铁栅栏:“薛大人!你可曾帮我传信蔡太师或赵中书?”

“旁边就是赵大人,不过他已不是中书大人,而是御史中丞,眼下正是奉命来督查你的案子,你早前不肯说的话都给他说吧。”薛仁辅显然有些同情陆登,不但声音柔和,而且语气里略带歉意。

披头散发的陆登满脸污泥和油质,哪里还能看得出“小诸葛”的儒将风采,唯独眼睛炯炯有神。

他仔细打量片刻,突然转头问薛仁辅:“薛大人,他真的是赵不凡大人?”

“你不认识赵大人?”薛仁辅眼露疑惑。

“我不曾见过。”陆登盯着赵不凡许久,似乎想到什么,突然咬牙说:“若你真是赵大人,我有重要的事给你说,这件事与大人也有关联,还望大人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。”

与我有关?

赵不凡思量着从怀里取出一块令牌:“这块令牌是我担任宣抚使的宣抚令,尚且没有归还朝廷,信不信只能看你,我没办法证明。”

如今的陆登彷如惊弓之鸟,显得非常谨慎,他皱眉思考许久,再度问说:“赵大人征讨梁山时,有些人从濮阳买了东西送到郓州,但被鲁智深将军击退……不知大人是否记得他们运送的东西是什么?”

“从濮阳买东西送到郓州?”

赵不凡回忆片刻,很快便反应过来。

“盐!”

霎时间,陆登泪如泉涌,激动到大喊大叫:“赵大人!我是冤枉的!我是被陷害的!我与蔡薿确实有些恩怨,但我从未想过要私下杀他,事发当夜,我根本没有去他的外宅,而是奉他的命令去调查当初买盐送往郓州的人,等我跑去找他的时候,已是第二天黎明前夕,是时我走进他的外宅,发现满地都是尸体,而且流出的血是热的,便在宅子里搜找,没想会在内院看到一个黑衣人正翻箱倒柜,他看到我之后,转身就跑,我也跟着追,主簿看到的人影就是我追着凶手出去的背影!”

“陆都监早前为何不说?”薛仁辅急声抢话。

“赵大人不在,我不敢说,当初买盐的人其实……”

“陆登!”赵不凡抢在陆登说出实情前打断,因为如今无法确定薛仁辅是哪边的人。“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……此刻我想知道的是黑衣人在找什么,蔡薿为何被杀?”

陆登领会到他的意思,转而暗示说:“证据!能令买盐的人伏法的铁证!”

赵不凡满目凝重:“具体是什么东西?怎么查到的?”

陆登回道:“证据是属下追查买盐人时偷偷拿到,本是一个装满信件和账簿的小箱子,蔡薿与我都打开来看过,后来蔡薿说要交给蔡太师,我便没有多管,原以为此事已经与我没关系,哪想凶案发生之前的下午,蔡薿又令我在当晚送一封信去拿到证据的地方,可惜我再去的时候,那里已经人去楼空,等我在第二天黎明前夕返回蔡薿的外宅复命,便发现蔡薿被人杀了。”

薛仁辅从两人的对话里听出些味道来,禁不住出声插话:“赵大人……你们不信任我?”

赵不凡摇摇头:“不是信任问题,此事干系太大,对你而言,知道得越少越好。”

“你们是在说童贯吧。”薛仁辅冷笑。

“嗯?”赵不凡满眼诧异。

薛仁辅淡笑着接口:“李大人已经命令我追查鬼卒很久,当年北疆莫名其妙被攻破之后,一直就是我在跟鬼卒,当时皇城司在查,我们大理寺在查,刑部也在查,可惜叛变的人都死了,线索全断,但我知道鬼卒参与了此事,而且我知道鬼卒是童贯暗中掌控的组织。”

“大理寺卿李孝称与蔡太师的关系如何?”赵不凡突然问。

“李大人是蔡太师一手提拔起来。”看着陷入沉思的赵不凡,薛仁辅再度接道:“赵大人不用顾虑我,我仅仅是大理寺的一个小小推丞,专司查办重大案件,查出什么就上报什么,别的与我无关,我只是想令大宋少些冤屈,尽好我的本分。”

这人说话做事颇有正气,若经得起考验倒值得培养,不如趁机考验一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