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阵儿,知道各处要往外撵人,不少人都战战兢兢,特别是宝玉房里的那些丫鬟们,生怕被撵的是她们自己。
她们如今在府中过的日子滋润的比普通人家的小姐都好,主人家富贵,宝玉作为顶头上司又宽容待女孩们好,从来都是好言好语哄着她们。宁愿从此多分点儿担点儿活不教。,也不愿意出去。
等到各处都尘埃落定了,留下的才总算松了一口气。
不过王夫人这次放人也算是给众丫鬟们一个警醒,若是主人家觉得你不好了,立马就放出去。
没看那大批的都放出去了,不再差一个两个。
所以大家都用心做事,不敢怠慢。
虽然人员裁撤了一小半,没有那么多冗杂和相互推脱,工作效率却高了起来,
尼姑们除了妙玉仍然住在龙翠庵之外,其他的都已经打发走了。
还有那些小戏子们暂且留着了,这时候的娱乐并不多,家中有一班小戏,老太太和姑娘们偶尔还可以打发打发时间。
时隔不久,皇上见贾政人品端方,名声清高,封他为外省的学台,好为国家选拔真才实学的人士。
贾家上下高兴不已,这可是皇上提拔贾家的开始。
大家都以为皇上终于想起了贾家老臣,而且这个恩典直接落在贾政的头上,那必然是看着贤德妃面子,觉得贾家飞黄腾达的日子马上就要来了。
在上下高兴的当口,王夫人也说不出,让贾政推辞别做这个学台的话。
她知道话一出口一定会受到质疑,甚至贾政可能觉得她是疯了,竟然还有劝丈夫往外推升官儿机会的。
王夫人唯有多嘱咐他在任上克己勤勉,一心报国,约束好手下等等。
贾政要去赴任,自然不会自己去,他养的那些清客都是要跟着他的,有事情了找他们商量商量做决断,养这帮人不就是为了这种时候有帮手。
王夫人不放心的就是这群人,虽然知道他们人品败坏,蛰伏在贾政这里就是等待这样的机会去大展身手贪污受贿。
可是在人家没做出来之前,王夫人也说不出他们有问题。
说了贾政也不会信,还会认为王夫人血口喷人,怀疑他的这些门下清客们。
王夫人又怕贾政受他们愚弄,到时候也不能及时发现。
她便跟贾政说:“族中有一子弟芸儿是个能办事会说话的,只因为从小失去父亲,落魄了,没有机会学东西。”
让贾政带着他出去历练历练,平时就算当个小厮也好。让他长长见识,学学办事儿。
贾政是愿意提携后辈的,特别是可造之才的后辈。
他连别人家的人都不吝啬于提拔,拢到贾家的势力里面,更何况是自己家人呢,贾家有出息的子弟越多越好。
叫来贾芸一看,果然喜欢,就决定这次带着贾芸一起了。
贾政本身就是个甩手掌柜,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吩咐人去做,很少亲力亲为。
他在家里的时候,都把贾琏叫过来替他办事儿。
而这次外放学台,贾琏是不可能跟着的,只因贾琏也有个官身的,没有圣旨自然不能跟着贾政出京。
如今有了个贾芸,正合他的意。
贾芸意气风发地跟着贾政出发了。他临走之前,太太已经好好嘱咐过他,这次的目的除了历练学习之外,最重要的就是他要悄悄地当贾政的耳目。
看住他的那些清客,如有任何不法之事或越轨行为,要立刻去告诉贾政,不能让他们糊弄了老爷。
到时候若是真出了问题,清客们可以拍拍屁股走了,而贾家全族都要跟着背锅。
贾芸当然知道若是这帮清客真的徇私枉法问题的严重性,跟王夫人保证会尽他所能,替老爷守好门户。
王夫人这几天忙着帮贾政打点行李盘缠,赵姨娘,周姨娘也来跟着忙活。
王夫人看了看赵姨娘,对贾政说:“老爷在外的时间长,若没有一个妥当人安排起居,也不能叫人放心,老爷且看看喜欢让谁跟着。”
实际上王夫人明知道贾政冷着赵姨娘很长时间了,自从知道和马道婆勾结残害宝玉开始,便从未给过她一个好脸色,不过,这两人必定也是多年夫妻了。
反正王夫人从来不把赵姨娘当对手,也不把贾政当丈夫,只当他是上司看待,不介意给他们一个台阶下。
赵姨娘跃跃欲试,周姨娘老实本分从来不言不语。
贾政看都没看自己的两个姨娘,说道:“我这次侍奉圣上之命,去为国家选拔人才,尚有公务在身,身边再带个女人像什么话!”
赵姨娘本来跃跃欲试,就等着老爷发话,就可以带她一起去。
他们两个这么多年,贾政还从来没带她出过门呢!
贾政自己也没出过门任过官儿,赵姨娘之前也幻想着,若是能跟老爷一起出去,没有太太管束,她才总算能常常做女主人的滋味。可也知道这想法多半是做梦比较快。哪个太太会安排姨娘跟着老爷出门的,除非老爷自己提起她。
可是这些天下来,她并没有机会和老爷单独相处。
没想到太太竟然亲自递过话来,可把赵姨娘激动坏了。
都说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周姨娘便撇了撇嘴,她知道老爷就是碍于面子也不会带她们之中的任何人。赵姨娘自己走在钢丝上耍猴戏面不自知,还想四处蹦达呢,当真是可悲可叹!
果然,贾政根本没打算带人出去。
贾政却一口否决了,赵姨娘的心从天上跌到地下。
王夫人说:“老爷说的对,带人出去不方便,可也别委屈了自己,全是小厮们粗手笨脚的照顾,实在委屈了,老爷路上若有喜欢的清白人,自可以先收着,等回来见过了老太太再给名份。”
贾政有一个如此替自己着想,又不生嫉妒之心的夫人,本来应该高兴的,可是经过这几年的相处之后,他也早就看明白了。
夫人正是嫌弃他,所以才总把他往外推。
两人若想回到年少夫妻时的样子,那是不能了。
贾政常常为此感到自责,一定是他这些年来宠爱赵姨娘的作为伤透了夫人的心,所以才让她吃斋念佛,人虽然还在府上,心已经在红尘外了。
于是他对本来就已经有了很大意见的赵姨娘,越看越不顺眼。就算不碍于名声体面,他也不会带她去。
而丫鬟下人们只觉得夫人真是大度贤惠,简直是贤妻良母的典范,一切以老爷为主。
老爷有此夫人,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。
姨娘们也只能干着急,觉得太太实在太大度了,本来老爷在家他们巴不得太太这样,可是现在老爷要外放出去,这对她们而言反倒不好了。
生怕贾政回来之后再带回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妖精,他们都已经上了年纪,那谁还能干得过啊。
王夫人却自觉照顾好贾政,不落话柄就行了。她才懒得操心贾政去睡谁,有没有人伺候。
家里的两个姨娘现在也形同虚设,王夫人也不能装不知道。作为贤妻自然要替丈夫张罗了,还好他马上要外放了,这事儿便让他自己掂量去吧。
自从知道赵姨娘的罪行之后,贾政再不肯去她屋里,还连个正眼也没有,不过是为了两个孩子,才暂且容忍着她。
以王夫人的经验,等到探春出嫁,贾环娶亲之后,这个赵姨娘必定是查无此人,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。
这就是大家族的龌龊,时不时的消失一两个人也没人会注意。
而这些姨娘之流,与奴才也没有区别,触犯了家规道德,就如同触犯了法律,主人家是有权利进行处置的。
贾政奉了圣旨,择定在八月二十日起身,那天,拜过宗祠以及贾母,便启程赴任。
探春知道了她姨娘干的那些龌龊事儿,郁结难疏,也跟着没脸见人,躲在院子里好几天不出来。
不过后来她也想通了,她也不能一辈子藏在秋爽斋里。
赵姨娘是赵姨娘,她是她。
她自己行事做事和赵姨娘不同,自有她的一番道理。
赵姨娘非要自绝后路,做出那种丢脸掉脑袋的事情来,她拦不住也管不了。
何况现在是事后,已经人尽皆知了。
就算是探春这个跟她有血缘关系的人,都知道赵姨娘没什么以后了,不过熬日子罢了。
能够给他们少丢点人,探春就阿弥陀佛了。
他们虽然有割不断的亲子关系,可是探春的母亲是太太,她日后只看着太太就行了。
听说外面那马道婆定罪问斩都已经数月了,这些天来,太太和老爷一定早就知道了。
而太太一如往常,并没有表现出对她厌恶或者牵怒远离之类的,可见在太太心中仍然和以前是一样。
王熙凤见有风声漏进来,才不得不把所有人聚在一起,让千万瞒着老太太。
就连凤姐儿对她仍是与往常一样,可见别人并不把她和赵姨娘画上等号。
探春本来就是个大气的,更会自己宽慰自己。
她本就有个身份尴尬的娘,夹缝中生活了这么多年,如果再不自己有本事争口气,在这个家族里也要像贾环一样活成透明人了。
于是探春打起了精神,给各处都下了帖子,请大家过来到她的秋爽斋一聚。
这几天她不曾出去,对外就说有天晚上贪看雨后初霁的晴朗夜空,九点多还在芭蕉树下散步,着了凉。
这几天各处都有人来问候,她便下贴子说:如今病好了,感谢各位兄长姊妹的垂问之情,又想起古人起诗社,想来不是男子的专长,她如今也想起一个诗社,众人若有兴趣,便请各位兄弟姊妹前来一晤。
宝玉欢喜的什么似的,来的时候看见众人都来了。
大家见宝玉进来说,“看吧,又来一个。”
探春笑着说:“我不算俗,偶然起个头,写了几个帖试一试,谁知道一召皆到!”
宝玉笑着说:“可惜迟了,早就应该起个社的。”
他本就喜欢吟诗作对,更喜欢和姊妹们在一处,这如今风雅的诗社一开,简直正对了他的心意,更恨自己早没想到。
探春笑着,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,就知道二哥哥会最喜欢。
林黛玉说:“你们只管起诗社,别算上我,我是不敢的。”
迎春说道:“你若是不敢谁还敢呢?”
探春笑着说:“这起诗社,一来是效法先贤雅士,二来就是仰慕林姐姐和宝姐姐的诗才。”
宝玉说:“这个我作证,三妹妹给我的帖子上就是这么写的,这可是个正经大事儿,大家都别你谦我让的,有主意的出主意,有章程的出章程!宝姐姐也出个主意,林妹妹也说个话。”
宝钗笑着说道:“我就说你是无事忙,这会儿人还没到齐呢!你急什么?”
一语未了李纨来了,进门就笑着说道:“雅得很,要起诗社,我自荐为掌坛,前儿个春天我就有这个意思,只是想了想我又不会做诗,瞎乱起些什么,因而才忘了。既然是三妹妹高兴,我就帮你作兴起来。”
接下来大家各自取了雅号,别人的号都有了,唯独宝玉因为之前有用过几个旧号,又都不喜欢了,还想再重新起一个。
探春说:“你的号多的很,又起什么,我们爱叫你什么,你答应就是了。”
宝钗就取笑他说,“这世间难得的就是富贵,更难得的是闲散,两样不可兼有。偏偏你就兼得了,就干脆叫你‘富贵闲人’吧。”
宝玉连忙说:“当不起,当不起,到是随你们混叫去吧。”
然后李纨又说她和迎春,惜春都是不太会做诗的,却也受邀做了这诗社的成员。干脆让迎春和惜春作为副社长,一个负责限韵出题,一个负责监场誊录。大家别强求她们三个作不作诗,有简单的他们也会作一些。
迎春和惜春两个的才华本就不比众人,听到这话,自然是十分赞同的。
只是探春没想到,她这个提议一出,大家积极响应外,立刻被大嫂李纨摘了桃子。还拉上了迎春和惜春,跟她站在同一战线。
探春也不好再强要回社长之职,说:“这话也就罢了,只是自想好笑,好好的我起了个主意,反叫你们三个管起我来了。”
探春说既然是她出的主意,那第一社就应该在她这里开。于是有了第一个海棠诗社。
吟咏的正是贾芸临走之前送给贾宝玉的两盆白海棠,宝玉贡献出来,让大家吟诗作赋。
探春提议办诗社,将大家聚集起来,投其所好,自是想在姐妹之中建立威信,增加别人对她的好感度。
大家轮流吟诗作赋,打发闲暇的时光,也让园中生活能够增添雅趣。
贾母和王夫人,无疑也会支持他们的举动。
一个个年轻美丽的女孩子,有着超群的文采,锦心秀口,谈论的是诗词歌赋和风花雪月,怎一个‘雅’字了得。
又打发了时间,又不生事端,这聚会还很文雅,家长们都是同意的。
贾政那边,清客们见到贾芸虽是旁支子弟,却是贾政孙子辈儿,做官的时候都带在身边,明显很有提拔历练之意,也不敢小觑了他。
又见他为人圆滑,很会说话办事儿,而人品却正直,倒是收敛不少。
上次来过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又来了,摘了一大批地里面头茬摘下来的新鲜瓜果送给贾府,她这次来与第一次战战兢兢求施舍不同,是为感谢贾府上次慷慨相赠来的。
上次王熙凤给带回去的那四十两银子,真是帮了大忙了。
本来她家里饭都要吃不上,这个冬天不知道怎么过。
来了一趟贾府,天上就掉下来这四十两银子,那可是庄稼人两年的嚼用,果然这大家族出一根汗毛都比他们的腰粗。
刘姥姥把这钱拿回去,不但一家人有了过冬的开销,春天还多种了几亩地。这一整年,地里的活儿变得忙了,收成也多了。
刘姥姥一直在地里忙着不得空,赶紧趁着不忙的时候,让人赶着车,把这些瓜果蔬菜送城里来了。
平儿这一次回王熙凤的时候,刚好在老太太那边,老太太听到了有这样一个老人家,也说要见一见,说她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呢。
刘姥姥是个很有生活积累的老人家,看似淳朴,其实也很世故圆滑。
一见到贾母的面儿,就讨了这位老太太的欢心。她说的也是老太太,太太,还有姑娘们爱听的话。
故事都能现编的,刘姥姥编的那个十七八岁的水灵姑娘大冬天雪下抽柴的故事,连贾宝玉都听着了。
她投其所好的技能很是有一些,王熙凤看穿了也不戳穿她。
王熙凤管家见识过了许多人,自然是比这些姑娘们见的多了,自然知道有这样圆滑事故的人,各人有各人生存的法门。
贾母便留刘姥姥在家里多住几日,改日也跟老太太逛逛家里的园子,看看有没有他们乡下的好。
刚好前两天史湘云来了,借用薛家的螃蟹设了一回席,开了一次菊花诗社。
与头一次的海棠诗社一样,都得了不少好计妙句,大家本来还商量着如何还席。
众人就攥着让老太太来还席了。
贾母十分乐于参与她们的活动,哪有不应的。这才有了改日逛园子开宴席的由来,刘姥姥正赶上了。
贾母那边的聚会散了,刘姥姥还特地来拜见王夫人,感谢太太上次帮了他们。
王夫人见了她,还与她说了好半晌的话,回忆了一下当年,还跟刘姥姥说:下次只管来,不要再带什么东西了。
那些瓜果蔬菜他们种得多,自然也是要卖钱的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