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认为王夫人多半是把元春送进宫之后就后悔了,所以王夫人才每次有机会进宫就月月都不会落空,所以也再不肯做同样的选择。
有这么为她着想的嫡母,三丫头倒是个有福气的。
柳湘莲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人,他出身不俗,升迁还算稳定,在年轻人当中算得上快的,如今他已经是六品的校尉武官,这离他参军才不到三年的时间。
若换个文官,想升迁这么快,除非精才绝艳,还能立大功才行。毕竟武将的军功都是用命拼出来的,只要武艺高强,足够勇猛,在战场上就能赚回一番事业来。
稍后他还要回军中,王夫人觉得未免夜长梦多,还是早把他们的亲事办了,于是在定亲之后,就安排他们成亲,早早的把探春打发出门了。
探春出嫁之前,赵姨娘对探春说:“太太拦着你不让你当郡主,必是有私心!太太怕你做了郡主,再嫁个番王就能压她一头!”
探春说:“太太就是太太,什么叫怕被人压她一头?”
赵姨娘说:“我看她是怕环儿多了你这个郡主王妃姐姐当助力,以后骑到宝玉头上去,宝玉继承不了家业,全都成了环儿的,她才打压你!”
探春:“姨娘,我真的是你生的?你究竟是我亲娘还是我仇人?就这么见不得我好吗?那老番王不知多大年纪了,你还想着让我去做和番王妃,就算他是青年才俊,各方面都好,我也不稀罕呐!”
“傻姑娘,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,是有人见不得你好。挡了你的通天路,让你嫁给个小官,你还感激得什么似的,你也太好收买了吧。”
探春此时无比庆幸,她一生下来就放在王夫人这边教养,不然也要像环儿一样跟着赵姨娘学成个是非不分之人。
“姨娘若是嫌我嫁的不好,丢了你的脸,日后不当我是女儿就是了,咱们从此就撂开手,你只当生了一个儿子,从来没生过女儿!”
探春心中叹气,是她太天真,以为临出门前会从这位亲娘口中听说些温情不舍的话,没想到还和以前一样,又是这般的挑拨离间。
探春读书识字,有明事理,自然知道哪个对她好,哪个对她不好。
何况太太又不是没给她选择的权利,最后决定留下来的是她自己。
除去血缘关系,太太比赵姨娘更像她的母亲,帮她遮风挡雨,没让她不得已成为郡主的代替品。
最后她还能嫁一个合心意的如意郎君,探春心中感激不尽,暗暗发誓和好好孝顺老爷太太。
别人觉得柳湘莲家中败落,官职太小,配不上她。
她却不觉得靠祖宗蒙荫得来的官算什么本事。
一步一步一步一个脚印,自己挣来的才算是真本事,才是立身之根本。她从来欣赏的是像柳香莲这样的人。
探春说:“我再劝姨娘一句,从此省省吧,你做的那些缺德事情,就没有别人不知道的。太太还容忍你,只不过为了周全我们姐弟的面子,一直当不知道罢了。等过两年环儿大了成家若能够立得住单分出来,若能把姨娘接出来说不定还能救你一命。否则的话,您就从此再也别开口。”
探春深知赵姨娘一开口就得罪人,就要坏事儿。真不知道,等到环儿也订了亲,解决终身大事之后,赵姨娘会是什样什么样的下场。
探春现在马上要出门子,也顾不了那么多,只能到时候来好好求求太太,请太太网开一面,探春接她走,贾府中就当她死了。
赵姨娘之前并不知道,她曾经害人的事情已经全府皆知,如今在探春口中知道才知道自己做了多少年的跳梁小丑,出了多少洋相。
赵姨娘这才回过味儿来,为什么早几年就在姥爷那里失了宠,果真吓得好久不敢出门不敢吭声。
妹妹都已经出嫁了,宝玉的婚事也该提上日程,就算王夫人不说,别人也会提起。
王夫人探了探贾母的口风,贾母这次没怎么犹豫,提起亲上加亲更好,问王夫人对黛玉怎么看,是否能配得上宝玉。
黛玉和宝玉两小无猜,感情深厚,而且自从宝钗进宫,贾母已经知道王夫人当真无意联合薛家控制宝玉的婚事,娘娘之前的打算也落了空。
之前贾母可能觉得宝玉的选择面儿还挺广的,可是随着宝琴,宝钗,湘云等人相继都有了去处之后,贾母的心也定了下来,仍然觉得黛玉和宝玉最配。
贾母已经多年不愿意去外面交际走动,更不认识什么合适的千金小姐,自然是看黛玉和宝玉一起最顺眼,而且把两个玉儿凑一对儿,也能了却她的心愿,从此贾府能一直照顾着黛玉。
王夫人对林黛玉当然是很喜欢,就跟贾母商量着他们两个年龄也差不多了,如今姐姐妹妹们都成了婚,也该轮到他们,不如给贾政去一封信,只要贾政也同意的话就给他们定亲。
等到日后贾政回来之后,再择吉日给他们完婚。贾母一个劲儿的说好。
贾政是个典型的大家长,对于林黛玉本来就存着庇护心思,在他心里,这个外甥女儿与自己家的其他孩子们也没有差别,既然母亲和夫人都同意亲上加亲,他也没有意见,所以两个玉儿的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。
王夫人本来想的是等到家族的大劫过去之后,若能够确定贾宝玉安然无恙,再定他们的婚事。毕竟对体弱的林妹妹,王夫人要更多照顾几分,怕她经受不住风吹雨打,受到贾家的牵连。
可是王夫人现在发现,这样的想法过于简单了。迟迟不定亲,弄得林黛玉更加多思多虑,本来已经良好的身体时好时坏。
贾宝玉也总不定性,爱与女孩们交往过密。
如果王夫人想要把林黛玉挪出去,让她避开最混乱的时候,不是件容易的事儿。别人也许会误会她是要把没了靠山的孤女林黛玉赶出家门。
贾母那边还很难同意。
只有林黛玉以备嫁的名议,让她单独离开贾府住一段时间,还算说得过去。
于是王夫人在他们定亲之后,再安排一场测算,结果是说:这一对乃是天作之合的良配,只是成亲前一年不宜相见,之后才能和谐美满,白首到老。
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府上都是十分受重视的小主子,他们的婚事更是将会十分隆重,所以涉及到他们的事情便不会被马虎对待,既然一年之内林黛玉出府别居,当然也要细心安排。
还好林家的仆人上京的时候用林如海剩下的家产买了一座三进宅子,记在林黛玉名下。
虽然不大,也有几间院落,安置林如海夫妇的灵位,可以当个别院居住。
至于跟着黛玉的人手都是现成的,有林嬷嬷,紫鹃,雪雁,还有她的奶娘王嬷嬷,还有林家兄弟的两户人家。
府门口,贾宝玉送林黛玉上车,还依依不舍地说:“妹妹,过两天我就去看你。”
林黛玉摇了摇头,轻快的说:“你可别来了,让我清静些日子吧。”
她平时很少有机会出贾府,这一次倒是很欢快,没有什么离愁,因为知道下一次相聚就是永远相聚。
两人终解决了心事,相处起来越发自然,毕竟是一块长大的,感情又水到渠成。
本来舅母已经把宝玉迁出园子,要不是宝玉忍不住仍然三天两头的还要往园子里跑,也不至于有今天这个麻烦了,两个人毕竟未婚夫妻,成亲前几个月不能相见是定例,大家都要遵守的,他们只不过是又多了几个月而已。
送黛玉去林府上不久,就听说节度使奏了贾政一本,说他纵容部下重征粮米,请旨革职。
贾琏本来还不信,去吏部问了之后才知道是真的。
回来和王夫人商量,先瞒着老太太,他再到吏部去打通关节。
贾政回京,先到朝中请罪。众大臣都知道他中正清廉,定是下面的人瞒着他私自折腾的,安慰他顶多会担个治下不严的罪名。
最近朝中姓贾的官员犯事儿的还有几个,皇上召见时候问贾政,“其他那几个姓贾的官员与你有亲无亲。”
贾政回答说:“有的是同宗不同族,有的是多年不来往的远族。”
皇上就让他退下了,仍然在工部任郎中。
贾政谢了恩就退下了,又谢了众大臣,众大臣告诫他,当心子侄辈给他捅娄子。
贾政回到家拜见完贾母之后,贾赦,贾珍,贾琏等已经在等他,问他面圣怎么样。
贾政说了自己的御前对答,几个人在一起商量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
大家认为圣上都没问他自己这边的情况,只问了另外几个姓贾的是否跟他有亲戚,可见他的事是最小的,圣上应该知道他是冤枉的。
贾政被这样安慰一番也觉得好了点儿,不过心中似乎仍有些顾忌。他这可是为官多年来第一次被参回来,多少有些忐忑。
第二天,众位亲朋要给他接风,请酒送戏,贾正谢绝了戏,在大厅摆酒,宴请亲朋。
突然赖大跑进来禀报:“锦衣卫赵老爷来了!”
贾政心想,他和赵权从来没有交情,他来干什么?
紧接着又有人报,“赵堂官已经来到了二门!”
贾政连忙出去迎接,赵权已经和几个带着配刀的武官来到了大堂,只是笑也不说话。
众人不知道什么事,慌忙躲了。
不一时,忠顺王来了,赵权命人把住前后门,忠顺王让亲友先出去,然后留下贾政和贾赦。
赵堂官变了脸,命令看住贾府的人,忠顺王开始宣读圣旨。
圣旨说贾赦勾结外官,依势欺凌弱小,革去世袭爵位;贾政贪污受贿,放纵部下,革职查办,两人交刑部待审;贾家除了荣国公夫人贾母的院子之外,其他地方都要抄家。
他们事后才知道,如果只是贾赦和贾赦的罪名还不足以抄家,主要是受到宁国府那边儿的牵连。
宁国府宣读的圣旨内容,贾蓉贾珍竟然掺合到了谋反的事情里面。
龙禁尉试图造反,虽然很快被镇压下来,而贾蓉正是挂名在龙禁尉里的,贾珍又时常和那些人聚在一起,所以他们两个都跑不了,直接按造反的罪名来。
贾政被参回京城时,王夫人就知道情况不妙。
这不只是贾政这段时间是否有实罪,还涉及到了整个家族牵连。
一人获罪全家都要倒霉,贾府的子弟们久不受教,小辫子一抓一大把。
再说最重要的是上面的人的态度。
皇上可能觉得时机成熟,要对贾家也动手了。
所以王夫人提前把林黛玉送走,其他的安排倒也不必,因为只要抄家,所有跟贾家金钱有关的安排都会变成一场空。
只有几个得用的大丫鬟,王夫人早就放掉了她的身契,以免被绑在同一条船上一起沉下去。如果贾家真的沉了,不如让她们各自找各自的出路吧。
紫娟就是其中一个,这样林黛玉现在居住的林府上面没有一个贾家人,朝廷的官吏也没有去打扰的借口。
林黛玉是皇上的忠臣林如海的遗孤,看在逝者的几分香火情,也不会去为难她一个孤女。
至于贾家的产业,要转移都没有必要,爵产下的那几间庄子是固定的,公中已经没什么现银,王夫人的私库也都在所有人的眼皮子底下捐了出去的。
可以说被抄家的贾家,除了些房产,地产,不能动的古董,以及个人的一些首饰之外,几乎剩下一个空壳。
突然如其来的抄家,对贾府众人都是很大的冲击。
下人们没头苍蝇似的乱跑,而主子们一个个也都吓傻了,都躲在不必查抄的贾母的院儿中避免外面的混乱,邢夫人听说前面已经给大老爷,二老爷,贾琏他们带了枷锁,当时就晕了过去。
贾母打击也很大,不过她没有晕倒,王夫人临走之前还交待鸳鸯,让她稍后送老太太去林姑娘那。
等到贾府的众人都回过神来,已经在羁候所里了。这里是专官犯了事儿的犯官和官员家眷等候判决的。
贾府上上下下几百号人,把羁候所装了个满满当当也还装不下的,一些不重要的下人们只能先直接先给卖了。
重要的下人是指占据着重要管家地位的,他们可能知道主家的各种账务,辛秘等等。
至于其他的下人早就打混在一起,包括姨娘和通房丫头们。
谁还分得清他们谁是有脸的,谁是没脸的,又伺候了多少代,全都一样的拉去卖掉,所得的银两全部记入抄家收入。
王夫人本以为她也会一起关进牢中,没想到并不是。
狱卒把她带到后院一处单独的小院子,房屋虽然有些旧了,尚能够遮风挡雨,让她接下来就住在这里。
原来抄家的时候圣旨并没有把对她嘉奖加封取消掉,她身上的诰命和犯了事的贾政没有关系。
管着这里的堂官儿办事谨慎,觉得还是小心为上,所以没让她住大牢,单给她辟出一处地方等候最后的判决。
王夫人打量屋子,虽然处处落着灰,陈旧发霉,但是应该比牢中的条件好了许多。
她用身上带的珍珠贿赂狱卒,把最小的几个孩子带过来和她一起居住。狱卒听说她要的是几个孩子,也没多为难,很快就把人带过来了。
于是巧姐牵着刚会走的弟弟贾藤,惜春牵着兰哥儿,跌跌撞撞的投向王夫人的怀抱。
牢房中的情况不用猜王夫人就知道不会太好,不过他们都是大人了,就是贾宝玉也应该学会照顾自己。
王夫人只管照顾这几个小的,尽量不让他们生病,因为在这里如果生病了,根本不会有人来医治,情况会越来越糟,几乎只有死路一条。
惜春特别懂事,帮着王夫人看顾着几个孩子,就算她不看顾也跑不掉,白天外面有人站岗巡逻,监视着他们,晚上这高门大院一落锁更是插翅难逃。
就算住在院子里,不住在牢房中,也仍然是阶下囚。
贾家被抄了家,人都被关起来,平日里交好的那些身份显贵的亲朋好友全都不见了。
四王八公也没有一个露面,至于金陵四大家族,史家第一个被抄已经不复存在,王家和薛家也在走下坡路,王子腾在升迁回京的路上死了。
王家倒下主心骨,还有几个在任上回不来,京城其他人也都不成器,没人出面来看过贾家的人,王熙凤的两个亲兄弟更是当不存在这门亲戚一样。
反倒是被王夫人放了卖身契的那些丫头们会来看她们,给送东西。
再有自家嫁出去的的两个姑娘迎春,探春和黛玉都来过了,哭的泪人一样。
还有刘姥姥,听说消息之后专门从乡下赶过来,把家里好不容易在攒下的不少东西都卖了,给王熙凤和贾宝玉打点狱中生活。
鸳鸯的卖身契王夫人早就给她了,和同样是自由身的玉钏几人在外面照顾着老太太。
贾母的院子虽然没被抄没,但是整个贾府是一定会被封的,他们在贾府的地方不能多呆,在限期之内也是要搬走的,于是收拾好了东西去投靠了林黛玉。
鸳鸯一向妥帖,又是贾母的大管家,很能撑得起事儿,突然听闻贾府倾覆的噩耗,黛玉也有些六神无主,还是鸳鸯去了林府才稳住局面。
而且身边跟着几个丫头也都是出类拔萃的,倒是把老太太和黛玉照顾的很好。
贾芸也托了他的狱卒朋友帮忙照看。
王夫人有自己可活动的小院子,院子中还种了些蔬菜土豆,可以给孩子们加餐,倒不至于饿了肚子。
宝玉,凤姐儿等人,从一开始的失魂落魄,也渐渐接受了家族倾覆的现实。因为有人打点照顾,没有人因病重去世。
这里环境艰苦,还要受狱卒的奚落嘲笑,再不是曾经的身份地位,曾锦衣玉食的人们也终于都熬过来了。
一个半月后,贾家罪名终于定了下来。
宁国府的贾珍,贾蓉被判处斩。荣国府的罪名轻一些,贾琏和贾赦父子两个流放海南,贾政充军流放东北戍边。
比起东北,自然是海南那一条路更加艰险漫长得多。
贾宝玉因为年纪尚小,并未参与到贾家族人那些犯罪的事情当中,从他往下的男丁都没有受到牵连。
家里的女眷们本来都应该同丈夫一同流放的,不过,皇上顾念着老臣的家族,格外开恩,对妇孺们没有连坐治罪,只是责令她们返回原籍金陵。
宁国府的子孙背上了罪籍,从此不可以科考应试。荣国府没有被波及,子孙仍可以科考。
虽然贾家被一撸到底,也并非没给他们留有希望,只要下辈人用功读书,也能够再重新立起来。这让李纨更加坚定的督促贾兰读书考功名的信念。
贾贵妃娘娘在贾家获罪期间,曾追着皇上求情,御前失仪,被降为嫔,虽然仍然住着凤藻宫,却从一宫主位搬到偏殿去了。
元春被降了级,又没有宠爱在身,根本无法东山再起。她已经意识到皇上是下定了决心要发落贾家,她就算再求情也没用,只会让她的处境更艰难,所以她就不再去挑战皇上的怒气,顶着娘家败落的废妃身份,蛰伏起来。
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当初置办了许多祭田,他们回到金陵,靠着地里的产出也不至于饿肚子,能过上有田有地小富生活。
在众人返回原籍金陵之前,宫中的戴权又传出一道皇上的口谕,令贾宝玉不必去金陵,令他参加今年的科举,并且允许其母王夫人陪同留京。
这道旨意突如其来,贾母以她多年的经验认为,应该是在宫中的元春使得力才办成的这件事儿。
贾母要贾宝玉一定要勤加读书,好好把握这次皇上亲自给的机会。简直把殷殷期盼和光复贾家的重任都交托在他身上。
与一个未来的国家栋梁相比,奉旨一同留京的王夫人则十分的不起眼。
众人只以为贾宝玉尚未成亲,还当他是孩子,所以皇上体恤才留下其母照应他。
本来林黛玉也是跟他们一起去金陵的,在金陵老家那边完婚。
可是突如其来的圣旨,打乱了这个计划。
众人只能给两个玉儿匆忙完婚,参加完他们的婚礼,其他人就得返回金陵了。
于是王夫人带着贾宝玉,林黛玉,一家三口留了下来。
没出王夫人意外的是,此次的科举成绩贾宝玉榜上有名,虽然在末尾也算是考上了功名。
他之前的学业并不突出,若是被他曾经的老师知道他这么容易就考上了,简直会认为这是个奇迹。
不过贾宝玉名次靠后,并不显眼。
科举的前几名才可能会被直接授予官职,像贾宝玉这种名次在最后面的,要等到职位空缺出来之后才能够补上。
少则等几个月,多则要等上一两年。
若是曾经的贾宝玉,只要他考上家族自然会给他安排肥缺,现如今可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打点了。
再次让宝玉意外的是,吏部竟然还真给他授了职,是钦天监的司历。
虽然是九品小官儿,也和一县父母平级了。
更何况还是在京城,自然比做个县令更加体面。
钦天监的职能为掌观察天象,推算节气,制定历法,与六部不在一个体系,自有它的招人制度,也很少招收靠八股文考上来的人。
钦天监历来还有一个特殊的规定:本监官不得改迁他官,子孙世业,非特旨不得升调、致仕。如有缺员,由本监逐级递补。
不知道贾宝玉怎么就投了那边的眼缘,据说还是钦天监的长官亲自要的人。
在别人看来辛苦科举之后,却跑到钦天监任职,简直就是自毁前程。
贾宝玉却觉得很高兴,特别是在了解了他的工作性质之后。
他本来就对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读书人不敢冒,觉得他们蝇营狗苟就为了加官进爵,简直俗不可耐。
可是钦天监却不一样,他对工作内容很感兴趣。这里的环境又轻松的多,贾宝玉欢欢喜喜的去上任了。
一开始,贾宝玉成婚之后,王夫人三人只能住在林府,后来贾宝玉的工作稳定之后,又在旁边不远买了一个小院子,算是彻底安顿下来。
昔日的纨绔子弟,今日也能顶门立户了。
王夫人带着那块儿宝玉被召见的次数不多,十年来仅有几次。
可见,当今圣上对于测吉凶之事没有忘却也并不依赖,是一位很懂得克制的圣君。
但是王夫人却清楚的知道,贾宝玉之所以能被留下来考科举授官职,要感谢他的伴生玉佩。
不然这个时候,宝玉也和贾环贾兰一样,在金陵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呢。
又过了几年,贾兰也考上了功名,来京城投奔二叔和祖母,也同样踏踏实实的做了个小官儿。
贾家没有在京城中消失,却再也不是之前的那个贾家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