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到了张全的电话,立刻就关心上了张根的病情。
张卫国和张安国立刻就请假了,大伯说的这样严重,他们生怕这就是最后一次见面了。
爷爷生病在医院,这种情况下请假,除了实在走不开的,都会酌情处理,张卫国现在这段时间比之前没那么忙了,而且他都没有休假过,现在的交通也比之前要方便了一些,香港那边的机场新投入使用,他们从首都飞去香港,再从香港回去他们老家的话,时间能节省一半不止。
张卫国也打电话给了大伯,说如果在镇上疗效不好的话就转去市里,或者去省里,他们这么多人,医药费不是问题,先把病治好。
这也是张锦华和张凤华的意思,张贵他在外面跑,又没有随身携带手机之类的,一时根本就联系不上,就张锦华和张凤华比较好联系,他们一个在市里面,一个在省城,都有单位,打个电话过去,他们就请假回来了。
问了爷爷的情况,就说要转去医疗资源更丰富的省城。
但是张根不愿意动,他觉得自己要是挺不过去这道关卡了,就要死在别的地方,他不想死在陌生的地方,他要死在家乡。
这老人家脾气一上来,那是很固执的,他说什么都不愿意动,也不能强硬的让他转院,只好顺着他,跟医生频繁交流,问他的状态。
其实他的伤不重,就是扭了腰,但是架不住他年纪大了,而且之前底子就不太好,这一次受伤一下子爆发出来了,给他开了药,打了针,他还是一副恹恹的样子,没什么精神,也没什么力气,周身无力,可不就让老人觉得自己大限将至。
就跟张根想的一样,张保国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儿。
在前线,有什么事,根本没办法及时传递给他。
苏茴和张卫国、张安国、张定国坐飞机去香港,张定国出国留学来回都是坐飞机的,张卫国和张安国还没坐过飞机,第一次,很新奇,也亏得他们不晕机,就是在高空上面有些心慌气短,风景很美丽,白云蓝天,心旷神怡,就是不能往下看,一往下看,总感觉自己要掉下去了,他们第一次知道自己可能有点恐高。
而且这个恐高还很难克服。
飞机飞得这么高,又没有多少乘坐飞机的机会,以后怎么克服
张卫国和张安国都是请了假,张定国他刚回来的时候本来是有假期的,他没用,直接就回去上任了,现在有事了,就先放下手里的事回老家一趟,他这种研究也不是急于一时的,有什么情况,批假比张卫国他们两个容易。
他们都各自带了些礼物要回去送给爷爷奶奶,飞机上带的东西有数的,都没什么分量,但他们带了钱,他们要先去香港,从香港买东西回去也不迟。
飞机悠悠的在机场上降落平稳,舱门打开,乘客排队下来。
张卫国表示,以后要回来了,他一定还要坐飞机,这节省时间啊,实在是太方便了。
虽然坐飞机会有点害怕高空,但是习惯就好了,这困难他们可以克服。
他们去了香港这边,买了不少的东西,大头就是各种药品,从跌打损伤、蚊虫叮咬的药,到补品、营养品等等,应有尽有。
他们人多,也不怕东西拿不了。
张安国之前在张保国受伤的时候回了老家一次,虽然时间很短,但也足够他大致了解一下他想要知道的事情,对比一下张卫国和张定国,他知道的是最多的,就跟他们说一些村里面的情况。
“我去看了一下村里面的路,队长伯伯主持下修建的,水泥大量的不好买,不过我们村边上不是有一条河吗,有很多石子,就捡了那些石子来铺路,看上去整齐,又好看,下雨天小心一点也不用担心全是泥泞,村里面的变化可大了,现在他们攒钱修房子都不修青砖瓦房了,他们修楼房,那种一层二层的楼房,用红砖。”
“在家里面种地挣不到那么多钱,村里面很多壮劳力都出去找活干了,相对比总数来说其实还好,但是相对比其他村,我们村出去找活干的人算多的了。”
感觉更有拼劲,想去外面闯荡闯荡,一般来说一个大家庭里壮劳力不会全都出去,就像他们爷爷家现在的情况,大伯和小叔两兄弟,有一个人留在家里,有一个人出去外面挣钱,总有人在家里照应家里的田地,田地那是没办法放手的。
而且他们村烧瓦的生意不错,好几个人一起给家里寄钱的家庭才能建得起楼房,要是人少的,或者说不敢出去的、怕被骗的,也就只能修建原来的那种款式,要是全靠地里的那点出息的,只能铺个瓦片之类的。
相对比起来,在家里的人还是最多的,所以村里烧瓦的生意很好,这个是他们村的生意,只要户口在村里,都有一份钱,在那里做工的,也是有工资的。
之前是工分,现在没工分了,就直接给钱。
“有那些留在家里照应的,有空了就会去帮忙烧瓦,烧瓦挣的钱,比不得在外面打工挣得多,好处就是自由,还能随时照顾家里。”
而且现在他们村,基本没有饿肚子的情况了,田地分到了手里,只要勤快,就饿不死人,以前还会要求一定要种什么,现在呢,随便他们自己,想种什么就种什么,不够吃的,就多种植一些耐饿的、产量大的作物,吃得饱的,就会多种一些大米和小麦等细粮。
养鸡养猪的数量翻倍,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能听到咯咯的鸡叫声,大家吃鸡蛋也不像之前那么稀罕了。
还有就是他们村里的小学扩建了一次,能收更多的人入学了,还有别的村的人特意到他们村上小学,就因为他们村小学的人有能耐,都是有本事的知青留在这里。
他们现在也是领工资的人了,有了钱,就更细心,想着要交出一份成绩优良的成绩单,才能让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们。
毕竟在那里生活了许久,苏茴也听得津津有味。
尤其是在听到张成业一些措施的时候,他是想要他们村越来越好的,修路是一个,果树也是一个。
这是一个很称职的村干部。
当然免不了要说起张家现在的情况。
张根和李满芬还在下地,对于他们来说,不可能因为年纪不小了就待在家里,只要能动弹,就不会不管地里的活,不过年纪大了,他们做的都是一些轻省的活计。
他们家还养了牛,有牛在,干活就容易多了,家务就交给了几个小孩帮忙。
他们养了不少的鸡和鸭。
这次张根住院了,李满芬看他一直没见什么起色,就忍着心疼给他杀鸡炖汤,补补身体。
他们先回了村里。
在得到他们口信说要回来的时候,张全就先抽空把他家的情况稍稍打理了一下,把被子拿出来晒晒,到时候再仔细清洗一下,这房子就能住人了。
他们回来的时候已经天黑了,这个时间点不适合去看病人。
张定国就跑去老宅那边通知,其余人打了水开始打扫卫生,他们回来的时候,见到了几个村民,大家都变得既熟悉又陌生,对着他们几个,他们很多都不敢认,频频打量,就是没一个主动的招呼的,还是他们先叫了人,对方应声之后问起,才敢确定。
哎呦喂,真的是他们兄弟回来了,变化大的,他们都不敢认了,那一身的气派呀,看着就不一样,不愧是首都来的,有本事在首都安家,那可不就是气派人吗
简单的收拾了一下,也把厨房收拾出来了,他们在下火车的时候顺带着买了一些粮食。
种类不多,就大米、油、盐、糖,还有面粉。
其余的东西,跟周围的人换换就有了。
张定国过去,张全立刻就跟着过来了,看他们在打扫卫生,转了一圈,回去带了些吃的过来,就是一些口粮,有粗粮有细粮,另外还有青菜鸡蛋之类的东西。
苏茴收下了,给了他两包糖,让他带回去先给家里的小孩尝尝,明天一早就去镇上看张根。
李满芬现在是不在家里的,她住在医院里面陪房,赵来娣也不在,去给他们送晚饭去了,四个小孩也纷纷跟着张全过来看情况。
这几个孩子,年纪最大的是张贵的儿子张明顺,今年十三岁,然后是张贵的女儿张明欣,今年十一岁,再然后是张锦华的一对女儿,他的两个女儿,大的那个7岁,小的6岁,看到大伯爷爷手上的五彩斑斓的糖果,立刻就缠上了张全。
张全解开袋子,给他们一人抓了几颗。
“你们叫人没有”
张明顺好奇的看着他们,乖乖叫人“二伯母、哥哥。”
张锦华的两个女儿小了一辈,性子似乎有些怕生,小小声叫人“二奶奶、叔叔好。”
听到这个称呼,张卫国就觉得自己一震,叔叔、咳。
他也是个正经的叔叔辈的人了,要早点习惯。
他应了一声“哎,堂哥的两个女儿都这么大了,第一次见面,以后天天向上。”他给他们四个各给了一个红包。
“谢谢叔叔。”看到红包,他们欣喜的收下了。
房子之前张全就收拾过,他们再打扫一遍不花费多少时间,点了灯,大家一起坐着。
“明早过去看吧,是吧”张全确认。
“对。”
“好,我明天跟你们一块去,爸看到你们回来了,肯定会高兴的。”就连他看到他们回来,心里都高兴着呢。
没有什么多说的,坐了一坐,张全就带着几个孩子离开了。
回去的路上,还有人在家门口专门等着他路过呢。
“是你弟媳妇回来了吗”
“是,还有三个侄子。”
“除了当兵的那个都来了是吧。”
“是啊,那还挺有孝心的,一听说爷爷病了,就千里迢迢回来了。”
“他们带了什么东西回来”
“我看到了,四个人,大包小包的,肯定有不少好东西。”
“有出息,每次送来的东西都是好的。”
每一年都会寄东西回来,李满芬也不是一个内敛的,她喜欢告诉别人,听别人夸她有福气,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他们收到了什么。
加上每年除了他们,还会送东西给大队长那边,大家都觉得他们几个孝顺呢。
对于张家,他们嘴上羡慕,心里也是羡慕的。
张全呵呵笑着,没怎么回答,手里的东西他们也看见了,就是两包五彩斑斓的糖果,上面印的字都是外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