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梁山军与水浒军便交托给诸位,两军人马已是大宋北军最具战力的人马,希望诸位不要令我们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。”
“属下定然不负大人所托!”
“绝不负大人信任!”
“……”
赵不凡在众将参差不齐的承诺声里离开,独自回到后院书房提笔给边关将领写信。
他在北疆经营多年,各地都有旧部,特别是几月前的大调动,他已然把很多人安插到各地边军,李邈身边、翟进身边……全都有他提拔的人,也是跟着他崛起的人,此番他突然被拿走军权,自是非常敏感,容易引起众人怀疑和猜测,或是怕被牵连,或是心怀不忿,若再被有心人利用,甚至有可能引发边防隐患,因而他赶着给这些人写信安抚。
腊月初五,安排完北疆事务的赵不凡公开卸任返京。
近卫营和飞凤营的将士伫立在宣抚府大门外严阵以待,扈三娘和吕方、郭盛亦穿着战甲静候。
不久。
一声青衣的赵不凡从宣抚府里走出,跨出大门那一刻,他忍不住回头看向门头的牌匾,久久没能挪动目光。
他看得不仅仅是匾上的“宣抚府”三个大字,而是苦心经营多年的北疆,是这片为之付出多年光阴的土地。
“我会回来的。”
轻轻的呢喃似有似无,伴随着冷冽的寒风迅速消散。
英姿飒爽的扈三娘迈步走到他身后,温柔地把白貂长袄披到他后背。
“不凡大哥,时辰已不早,该上路了。”
“嗯!”
赵不凡轻轻点头,毅然翻身上马。
或许是感受到他的心绪,跟在两侧的扈三娘和吕方、郭盛没有说话,数百铁骑亦沉默不语,唯有兵甲和马蹄的声响。
不多会儿,赵不凡策马走进了黝黑的城门通道,却见城外官道两旁人山人海,一眼望不到头。
“这是……”
赵不凡尚且没有想明白是怎么回事,胯下战马已经走出城门,城头随之出现一声炮响,而绵延在官道两侧的官兵和百姓也紧跟着齐声高呼。
“恭送赵大人回京!”
“恭送赵大人回京!”
“恭送赵大人回京!”
数万人的高呼令赵不凡的眼睛瞬间湿润。
策马随行的扈三娘笑说:“不凡大哥,你回京的日子与宣抚府裁撤的日子是同一天,发榜各地的时候,百姓便知道了,他们星夜兼程从北疆各地赶来是想送送你,这么大的人员流动,官府和军中将领亦有察觉,但在得知原因之后,便顺从民意,帮着维护秩序,瞒着你安排了此次送行。”
“嗯!”
环顾漫山遍野的百姓和将士,赵不凡心里的感动难以言喻。
突然。
一个老人捧着盒子窜上官道拦在他马前。
“赵大人!我们北地边民可谓爹不疼、娘不爱,不是被贪官恶吏欺压,便是被辽人抢掠屠杀,直到你来之后,我们才有好日子过,辽国人再不能随意抢掠,贪官恶吏再不敢随意迫害,我们好不容易能活得有个人样,不用再看着妻儿老小受辱,不再像畜生般苟活,大家是真的舍不得大人走!
我是雁头寨的人,当年大人救下我们村子,从辽人手里救下我全家老小,大恩大德,永生难忘,如今承蒙雁头寨百姓推举,我带着几百乡亲特意赶来送大人一程,也不知道送些什么给大人好,便抓了一把雁头寨的黄土,它是我们雁头寨人的心,也是北疆边民的心,希望大人永远不要忘了北疆边民,永远不要忘了这片土地。”
说完这番话,老人突然跪倒在地,高高捧起了手里朴实无华的木盒。
“祝赵大人前程似锦!永不忘北疆!”
“老丈快快请起!”
赵不凡匆忙下马扶起老人,又满含着热泪用双手接过木盒。
震耳欲聋的呼喊声再度响彻天地。
“祝赵大人前程似锦!永不忘北疆!”
“祝赵大人前程似锦!永不忘北疆!”
“祝赵大人前程似锦!永不忘北疆!”
三声高呼,一声比一声高,一声比一声洪亮,惊得天地轰鸣,鸟雀纷飞。
寒风呼啸,吹起了赵不凡黑亮的长发,掀起了他白色的长袄,他看着手里装着黄土的木盒,久久没有动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