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8章 伟业(1 / 2)

侠行水浒 毅铭情 2502 字 9个月前
🎁美女直播

年近花甲的秦晋王耶律淳一病不起,尽管随军医官想尽办法,但也仅仅只令他多熬半日便在军中辞世,临死之前,他拉着耶律大石的手,嘱咐耶律大石把南方的各部族勇士带走,也把自己的妻儿家眷尽数交托。

耶律大石含泪应允,一面着手安排撤退事宜,一面令心腹传报各方,通知重要人物及其家眷火速北逃。

五天之后,辽军开始分批往北方撤退。

涿州的赵不凡担心此举是耶律大石的计谋,没有贸然行事,直到多日之后得到确切消息,他才明白耶律大石是被迫北逃。

这时候他本有机会补救,可以趁着辽军拖儿带母的机会将其一举歼灭,但深思熟虑之后,他选择放弃,任由对方安稳北逃。

一是辽军全面北撤已经足以令大宋收复幽云地区,没必要再让麾下将士牺牲,二是夺取幽云地区之后,辽国便不再是最大的敌人,最大的威胁已经转为金国,保有力量的辽国多少能牵制金国。

此后的一个多月,大宋兵马齐头并进,协力收复幽云地区,其中尤以中路军刘延庆最为积极,他突然变得势不可挡,近乎以雷霆万钧之势再度北上,抢先攻占各处战略要地。

八月初二,金兵打至辽国奉圣州的鸳鸯泊,辽国皇帝耶律延禧再度西逃,辗转去往白水泺。

退守居庸关的耶律大石担心金军来袭,不敢再等着更多族人撤离,转而经文德县朝西北转移,试图翻越长城去往白水泺与耶律延禧汇合,而此时跟在他身旁的人已经只有十余万,其中大部分是契丹族人,少部分是契丹的亲近部族,更多的汉人士兵和部族勇士则纷纷逃散,先后投降了率兵跟在他们身后的赵不凡。

八月十三,东路军张俊率部攻破不肯投降的望云县,意味着声势浩大的北伐顺利结束。

西起大宋丰州,东至渤海的长城自此成为大宋新的边境线,宋人朝思暮想一百多年的幽云地区尽数收复,辽国的西京和南京彻底成为历史,西京保留大同府的称呼,南京析津府则改称燕京,幽云地区被皇帝赵佶划为燕云路,军事防务由枢密副使赵不凡分管。

获得授权的赵不凡随之对河北东路、河北西路、河东路及燕云路的兵马进行整编,除去边境各处府州,内地府州的厢兵大幅裁减,同时整合设立五部留屯禁军,分为梁山军、水浒军、神武军、鹰扬军和虎翼军。

军制则改为每都百人,五都为一指挥,五指挥为一军,两军为一厢,也就是说一厢改为五千人,而厢的编制之上加设都统制职务,负责掌管一部兵马,只是各部的实际兵力不尽相同。

梁山军的主战兵力扩充为六万二千多人,其中五虎骑兵二万五千人,五军步兵二万五千人,中军一万两千人,兵力扩充近有一倍,各级将领随之拔升,他们负责驻守燕京城,成为北疆的机动力量,战时负责策应和支援各方。

水浒军扩充为五万人,编制与梁山军相同,只是没有中军的一万两千人,负责驻守燕京府北部的边境,承担守备燕京府的重任。

神武军定制为两万人,下辖四厢,都统制由年轻的岳飞暂代,驻守燕京府东边的平州地界。

鹰扬军定制为四万人,下辖八厢,都统制由功勋卓著的吴阶暂代,驻守燕京府与大同府之间的奉圣州地界,由于奉圣州被长城一分为二,大宋仅占据长城以南的小部分地区,因而赵不凡仅安排四万鹰扬军守备。

虎翼军定制为五万人,下辖十厢,都统制由韩世忠暂代,驻守大同府。

大同府西南方的朔州尽管同样归属燕云路,但它挨着折家军世代镇守的丰州和麟州,所以交由折家将驻防,便是朔州的知州也由折家将担任,这是皇帝赵佶亲自做出的安排,赵不凡没有多管。

五部禁军的主战兵力合计十七万人,外加边境各大府州的厢兵十三万,再加位于北疆和西疆之间的折家军,幽云地区的常驻力量已不算薄弱。

此外,经历过涿州大战的将士有很多都被抽调,他们经受过涿州之战的考验,赵不凡希望他们把凝聚起来的铁血精神和顽强品质带给各部将士,通过日常训练来影响士卒,因而提拔他们到北军各部担任中低级军官。

杨惟忠和翟兴等西军老将,赵不凡没有留,尽管这些将领非常优秀,但他们在朝中的关系也非常复杂,赵不凡担心他们影响到北军将士,便着重提拔和培养青年,西军的事则任由西军自行处理。

为了保证北疆的年轻将领不至于缺乏管束,他又奏请朝廷在燕云路设立宣抚府,由折彦质兼任宣抚使,总镇北疆防务,辖制五部留屯禁军,而且各府州的知府和知州也大多是他亲自推荐。

如今他收复幽云地区,完成大宋一百多年都没完成的伟业,风头正盛,威望无人能及,自是没人敢在朝堂提反对意见,各方势力都在避让他的锋芒,所以他的奏折基本都被批准。

九月中旬,大宋忙着善后抚恤和树碑列传时,北方的金国取得了白水泺大捷,迫使辽国大汗耶律延禧再度西逃,最终仓惶躲至云内州的夹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