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
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②。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③。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④。把吴钩⑤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
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、季鹰归未⑥。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⑦。可惜流年⑧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⑨。倩⑩何人,唤取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。
【注释】
①赏心亭:北宋丁谓重建。在当时建康下水门的城上,下临秦淮河。见《景定建康志》卷二十二。遗址在今南京水西门。
②秋无际:一片秋光,无边无际。
③遥岑(涔):远山。目:眺望。动词。这三句是说作者举头远望,群山也似含愁带恨。山形不一,好象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(jì计)。
④江南游子: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,作词时在建康,所以自称客居江南的游子。
⑤吴钩:刀名。据说这是吴王阖闾时的一对金钩(宝刀)见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。这里泛指普通的佩刀。
⑥脍(kuài快):把鱼、肉切细叫脍。动词。尽:尽管。归未归来没有。季鹰:西晋时人张翰的字。他是苏州人,在京城洛阳做官时,因见西风吹起而想到家乡的菰菜(即茭白、莼(唇))羹(即莼菜羹)和鲈鱼脍正好上市。说道:“人生所贵在于能舒适如意,怎能为了求得名望和爵禄而羁绊在千里之外做官呢?”便奔官而归。事见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识鉴》。“休说”两字,是不同意张翰弃官退隐的做法。
⑦求田问舍:见张元干《水调歌头》注⑧。刘郎,指刘备。这三句表示不愿只为个人打算而去置买田地房屋,致被有识之士耻笑。
⑧流年:岁月匆匆过去,如同逝去的流水。
⑨树犹如此:借树比人,慨叹岁月空度,壮志难酬。见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桓公北征,经金城,见前为琅玡时种柳已皆十围,慨然曰:‘木犹如此,人何以堪!’攀枝折条,泫然流泪。”桓公,即东晋桓温,庾信《枯树赋》作“树犹如此”。
⑩倩(qiàn欠):请。
红巾翠袖:原指女子妆束,这里指歌伎。
揾(wèn问):揩拭。
【简说】
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(1167)。这时,辛弃疾南归已有五年。
上片一开始就点染出一幅江南秋景:流向天边的江水,苍翠凝愁的**,夕阳垂地,孤雁哀鸣……这满眼秋色,引起词人无穷的感喟:七年前自己“突骑渡江”,满心以为报国的志向即将实现,哪里知道腰间宝刀空悬,至今一事无成。想到这里,不禁悲愤难禁,“把栏杆拍遍。”但还是没有人能领会自己的心情。
下片运用三个典故,将“登临意”曲曲道出。作者表示既不愿意象西晋张翰那样为莼菜鲈鱼而弃官南归,以名士风流自炫;也不想效法三国许氾只知购营产业而被有识之士耻笑。他赞赏东晋桓温的振旅北征,也迫切期待能提兵北伐,收复失地。可叹的是朝廷以主和为得计,主战派不受重用,作者也被投闲置散,难展抱负。如今登高望远,只能发出“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”的慨叹,与张孝祥《六州歌头》的“忠愤气填膺,有泪如倾”相比,两人的爱国之情是一致的。
本词以写景入手,然后融情入景,汇成一片,孤愤直抒,豪气凌云。下片采用反衬手法,层层阐述,通过历史人物,反衬出自己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的心情。“休说”、“怕应”都是否定疑问的语气。末三句以反诘照应上片结句,开阖顿挫,显示出辛词雄浑悲壮的风格。
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①,呈史致道②留守
我来吊古,上危楼③、赢得闲愁千斛④。虎踞龙蟠何处是,只有兴亡满目⑤。柳外斜阳,水边归鸟,陇上吹乔木⑥。片帆西去,一声谁喷霜竹⑦。却忆安石风流,东山岁晚,泪落哀筝曲。儿辈功名都付与,长日惟消棋局⑧。宝镜难寻,碧云将暮,谁劝杯中绿⑨。江头风怒,朝来波浪翻屋⑩。
【注释】
①赏心亭:见前《水龙吟》注①。
②史致道:名正志。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。曾向高宗上《恢复要览》五篇。又建议高宗“无事则都钱塘,有事则幸建康。”反对苟安怯敌。
③危楼:高楼。
④赢得:落得。闲愁:指家国之恨。斛(hú胡):古代以十斗为一斛。这句是说登上赏心事凭吊古迹,却勾起自己无限家国之恨。
⑤虎踞龙蟠:《金陵图经》:“石头城在建康府上元县西五里。诸葛亮谓吴大帝曰:‘秣陵地形,钟山龙蟠,石城虎踞,真帝王之都也。’”这两句是说昔年在此建都的六朝,如今又在何处呢?(指都已覆亡)登高望远,不胜兴亡盛衰之感。句意来自李商隐《咏史》诗:“北湖南埭水漫漫,一片降旗百尺竿;三百年间同晓梦,钟山何处有龙蟠。”
⑥陇上:泛指中原一带。乔木:高大的树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孟子见齐宣王,曰:‘所谓故国者,非谓有
乔木之谓也。’”后来往往以故国乔木并称。或以乔木代表故国。这三句是从眼前的斜阳归鸟,想到陷入敌手的中原故国。
⑦喷霜竹:吹笛。霜竹:寒笛。马融《长笛赋》:“近世双笛从羌起,羌人伐竹未及已。”这两句是说帆船西去,船上有人在吹笛子。
⑧安石:即东晋谢安。哀筝曲:东晋孝武帝嫉谢安功高。桓伊在宴会上歌怨诗:“为君既不易,为臣良独难,忠信事不显,乃有见疑患……”谢安听后泣下,孝武帝则甚有愧色。见《晋书·桓伊传》。这五句写谢安虽退隐东山、下棋捎遣而仍关心**,帮助子侄辈在淝水之战获得胜利。也曾因功名太盛而受到皇帝的疑忌。
⑨杯中绿:指杯中绿酒。
⑩这两句用杜甫《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》:“高浪垂翻屋,崩崖欲压床。”是以怒浪翻屋比喻世途险恶。
【简说】
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(1169)左右,这时他正任建康府通判。南来已有七年。眼看隆兴和议(11**)之后朝廷苟安、不思恢复、自己所上《美芹十论》中的收复中原之策,亦被搁置。史致道是主张抗战的人物,曾向高宗上《恢复要览》五篇,辛弃疾对他是很为推重的。
上片以危楼所见的山川形胜、斜阻归鸟,引出兴亡满目的感慨。下片借用谢安指挥儿辈破贼及善处君臣之间二事,对史致道表示推重,同时也有所期望。
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①
一轮秋影转金波②。飞镜又重磨③。把酒问姮娥④。被白发、欺人奈何。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,直下看山河。斫去桂婆娑。人道是、清光更多⑤。
【注释】
①建康中秋:约为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时所作(淳熙元年,一一七四)。吕叔潜:名大虬,见陈岩肖《庚溪诗话》卷下。
②金波:指月。
③飞镜:指月。这句说月儿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。
④姮娥:即嫦娥,月神。
⑤婆娑:即扶疏,形容枝叶纷披。桂婆娑:指月中桂影扶疏。杜甫《一百五日夜对月》诗:“斫却月中桂,清光应更多。”
【简说】
这是一首中秋词。上片问月。
问为何白发早生。这与陆游《长歌行》中“金印煌煌未入手,白发种种来无情”的句意相似,是由于功业未就、白发欺人而感到十分忧虑。下片写乘长风、上月宫,斫去树影婆娑的桂树,使人间清光更多。这里是有所寓意,如周济就说:“所指甚多,不止秦桧一人而已。”(《宋四家词选》)则斫桂乃是暗喻去除朝廷奸邪之辈。
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①
望飞来、半空鸥鹭②。须臾动地鼙鼓③。截江组练驱山去④,鏖战未收貔虎⑤。朝又暮。诮惯得⑥、吴儿不怕蛟龙怒。风波平步。看红旆惊飞,跳鱼直上,蹙踏浪花舞⑦。凭谁问,万里长鲸吞吐⑧。人间儿戏千弩⑨。滔天力倦知何事,白马素车东去⑩。堪恨处。人道是、子胥冤愤终千古。功名自误。谩教得陶朱,五湖西子,一舸弄烟雨。
【注释】
①叶丞相:即叶衡,字梦锡。孝宗淳熙元年春叶衡自建康被召至临安,为右丞相,次年秋罢相。辛弃疾是由叶衡推荐而被孝宗召见,任仓部郎官。本词应是辛弃疾到临安后所作。
②这句是以鸥鹭来形容汹涌而至、上下四溅的白色浪花。
③须臾:一会儿。鼙(pí皮):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”这句写涛声如同万人击鼓,震动大地,转眼间滚滚而来。
④组练:古代乘车的战士用阔带(组)缀甲,称“组甲”;步行的战士用白练缀甲,称“练甲”。见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。组练连用,本指白色服饰的军队,这里指白浪。苏轼《催试官考较戏作》诗:“八月十八潮,壮观天下无。鹍鹏水击三千里,组练长驱十万夫。”这句说江水被拦截,浪花犹如千军万马涌过山头。
⑤鏖(áo敖)战:激战。貔(pí皮):古书中所载的一种猛兽。这句说浪涛如同激战不停的猛兽。
⑥诮(qiào窍)惯得:简直纵容得,这里指练水性。
⑦吴儿:《武林旧事·观潮》:“吴儿善泅者数百,皆披发之身,手持十幅大彩旗,争先鼓勇,沂迎而上,出没于鲸波万仞中,腾身百变,而旗略不沾湿,以此夸能。”蹙(cù促):同“蹴”,踩。这五句是形容踏浪吴儿手持红旗,鱼跃而上,足踏浪花翻舞。
⑧长鲸吞吐:《吴都赋》:“长鲸吞航,修鲵吐浪。”这是形容潮来和潮退时的水势。
⑨千弩:《宋史·河渠志》:“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,在候潮门外,水昼夜冲激,版筑不就,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,又致祷胥山祠,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,遂造竹器积巨石,植以大木。”这句是说以千弩射潮是如同儿戏(认为潮是射不退的)。
⑩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九一“伍子胥”条:“伍子胥累谏,吴王赐
属镂剑而死。……自是,自海门山潮头汹高数百尺,越钱塘渔浦方渐低小。……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,因立庙以祠焉。”这句是说滔天大浪的倦乏(指退潮),是因为乘素车白马的伍子胥要东去。
子胥冤愤:指伍子胥劝吴王拒绝越国求和及停止伐齐,被吴王赐属镂之剑而死。见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。属镂:剑名。这两句是由观潮而产生的感慨,认为伍子胥因忠谏而死是千古冤愤。
谩:徒然。陶朱:即范蠡,曾献西施给吴王。他在助越王勾践灭吴后,携带珠宝出走,改姓名为陶朱公,以经商致富。见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。又相传吴亡后,范蠡与西施同舟泛五湖而去。杜牧《杜秋娘》诗:“西子下姑苏,一舸逐鸱夷(范蠡曾自号鸱夷子皮)。”这三句接功名自误之后,联系伍子胥功高而受戮事,认为这是范蠡功成而退隐的原因。作者于此用“自误”、“谩教得”表示同情和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