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章(2 / 2)

宋词三百首 佚名 4131 字 4个月前
🎁美女直播

【简说】

北宋潘阆、苏轼都写过观潮词,其中颂扬了吴儿踏浪为戏的灵活勇敢。而本词,先是纵笔极写江潮之盛,并用鸥鹭、鼙鼓、组练、貔虎等形容浪涛的汹涌。然后展示出江南踏浪儿的绝技。以下述史事,以吴国伍子胥因进忠谏招祸冤愤而死,越国范蠡则能功成身退,说明功名误人,不如早作退隐之计。这是作者因不受重用而发的愤激之语。

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

郁孤台下清江水②。中间多少行人③泪。西北望长安。可怜无数山④。青山遮不住。毕竟东流去。江晚正愁予⑤。山深闻鹧鸪⑥。

【注释】

①造口: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,有皂口溪。皂口即造口。据《宋史》等史书记载,宋高宗建炎三年(1129),金兵南侵,一路由金兀术率军占领建康、临安,并追击高宗,侵扰浙东。另一路金兵从湖北大冶间道袭击洪州,追踪隆祐太后至太和县,隆祐退往虔州(治所在今江西赣州市)。罗大经《鹤林玉器》卷四则说:“南渡之初,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,不及而还。”当以《宋史》等为准,即金兵实未到造口。

②郁孤台:在今江西赣县西南,是形胜之地。赣江经此向北流去。清江:赣江与袁江合流处一名清江,此处指贛江。

③行人:指金兵侵扰时流离失所的人民。

④长安:借指汴京。两句是说在台上遥望,由于被群山遮蔽而看不见汴京。

⑥愁予:使我愁苦。《楚辞·九歌·湘夫人》:“目眇眇兮愁予。”注云:“予,屈原自谓也。”

⑥鹧鸪:古时传说此鸟飞必南向而不往北,作者借此影射南宋统治者奔窜南逃而不思北伐。《本草纲目》卷四十八载《禽经》云:“随阳,越雉也,飞必南翥。”

【简说】

辛弃疾在淳熙二、三年任江西提点刑狱,官署在赣州。造口是他常经之地。本词先回忆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扰时人民遭受的苦难。如今向北远望,中原仍然沦陷敌手,而南宋朝廷文恬武嬉,不思恢复。“青山”两句,以江水奔逝,隐喻国势陵夷,难以收拾。自己远处客地,时值薄暮,耳边响起鹧鸪“行不得也哥哥”的叫声,心头更因忧国忧时而悲愤难禁。词中那种痛心于**日非的思想感情,曾经感动了后代许多爱国志士。

水调歌头舟次扬州,和杨济翁、周显先韵①

落日塞尘起②,胡骑猎③清秋。汉家④组练十万,列舰耸高楼⑤。谁道投鞭飞渡⑥,忆昔鸣髇血污,风雨佛狸愁⑦。季子正年少,匹马黑貂裘⑧。今老矣,搔白首,过扬州。倦游欲去江上,手种橘千头⑨。二客东南名胜⑩,万卷诗书事业,尝试与君谋。莫射南山虎,直觅富民侯。

【注释】

①次:停留。杨济翁:名炎正,江西吉水人。祖父杨邦乂,高宗建炎年间在建康被敌所俘,不屈而死。周显先,未详。

②塞尘:边地敌骑奔驰,卷起滚滚黄尘。这句是指边地发生战事。

③猎:借指作战,动词。

④汉家:汉王朝,这里借指南宋王朝。

⑤舰:指南宋的楼船(兵舰)。这句说江上排列着耸立如高楼的兵舰。

⑥投鞭:《晋书·符坚载记》说:“坚曰:以吾之众,投鞭于江,足断其流。”飞渡:指西晋杜预遣将率领奇兵夜间渡江,东吴都督孙歆认为:“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。”见《晋书·杜预传》。这句认为投鞭不足以断流,敌人不能飞渡大江。

⑦鸣髇(xiāo消):即鸣镝,一种响箭,射时发声。佛狸: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,这里借指完

颜亮。两句先用匈奴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(mòdú莫独)曾带领部下在打猎时一齐用鸣镝射死了头曼的典故,再写完颜亮之死。

⑧季子:苏秦的字。李兑曾送给苏秦明月之珠,和氏之璧,黑貂之裘,黄金百镒。苏秦得了这些,就能入秦游说。见《战国策·赵策》。这里以苏秦的少年得意来比喻自己当年南下时的心情。

⑨橘千头:丹阳太守李衡曾在龙阳(今湖南汉寿县)

泛洲上种橘树一千株,临死前告诉儿子说,他在州里有千头木奴(指橘树),每年能生产出千匹绢以供日常用度。见《襄阳耆旧传》。这两句写作者旧地重游,想起当年抗战壮志,至今未能实现,非常愤慨,而对于目前自己的游宦生活,则觉得于**无补,认为还不如退隐江上为好。

⑩名胜:知名之士。

南山虎:指汉李广罢官住在蓝田南山家中,听说本地有虎,就亲自去把它射杀。见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。富民侯:《汉书·食货志》:“武帝末年,悔**之事,乃封丞相为富民侯。”这三句是说,我与两位商量,目前投降派弭兵求和,不思北伐。即使如李广那样的射虎、习武,又有什么用呢?还不如到朝廷中做一个苟安于世的富民侯算了(这是针对统治者不思**重用主和大臣的愤激反语,并非真的改变自己的意图)。

【简说】

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五年(一一七八)。小题目中指出是在扬州舟中和韵之作。杨炎正(字济翁)与他同过镇江时,曾作《水调歌头》(登多景楼),其中有这样几句:“忽醒然,成感慨,望神州。可怜报国无路,空白一分头。”写出有心报国但又不被重用的苦闷。辛弃疾的和词,是船到扬州时写成,两人的心情是一致的。

上片是回忆。先写高宗绍兴三十一年(1161),完颜亮大举南侵;再写南宋军队在采石水陆并进,击退敌人。江上楼船来回游弋,防卫十分严密。然后写残酷贪婪的完颜亮,妄想一举灭宋,“立马吴山第一峰。”遭到阻击后,他在进退维谷的情势下被杀。那时辛弃疾刚到南方,年少气盛,看见这种胜利的场面,认为恢复有望,因而十分兴奋。

下片写目前。自从“隆兴和议”以后,恢复大计遥遥无期。这时辛弃疾南归已十六年,但却仍得不到重用。如今两翼已白,功业未建。此次重游旧地,想起当年情景,真有不堪回首之感。眼看**日非,要想退隐吧,心尚有所不甘。结尾几句,通过“尝试与君谋”,反映出彼此矛盾复杂的心情。

摸鱼儿

淳熙己亥①,自湖北漕②移湖南,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③,为赋

更能消、几番风雨。匆匆春又归去。惜春长恨花开早,何况落红无数。春且住。见说道、天涯芳草迷归路④。怨春不语。算只有殷勤,画檐蛛网,尽日惹飞絮⑤。长门⑥事,准拟佳期又误。蛾眉⑦曾有人妒。千金纵买相如赋,脉脉此情谁诉。君莫舞。君不见、玉环飞燕⑧皆尘土。闲愁最苦。休去倚危楼⑨斜阳正在,烟柳断肠处⑩。

【注释】

①淳熙己亥:宋孝宗淳熙六年(1179)。

②漕;转运使的省称。这句指作者从湖北转运副使改任湖南转运副使。

③同官;同僚。小山亭:在湖北转运使官衙之内。

④见说道:听说。这两句是留春之语。不希望春归,所以说天边长满芳草,春去已无归路。

⑤这四句是怨春之语。蛛网惹飞絮指小人误国。

⑥长门:汉代宫名。长门事,是指汉武帝陈皇后,失宠后住在长门宫。曾送黄金百斤给司马相如,请他代写一篇赋送给武帝,陈皇后因而重新得宠。见司马相如《长门赋序》(这篇序文系后人假托)。后世就把“长门”作为失宠后妃居处的专用名词。

⑦蛾眉:本为飞蛾的触须,借以指美人的眉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众女嫉余之蛾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。”

⑧玉环:唐玄宗贵妃杨氏的小字。飞燕,姓赵,汉成帝的皇后,两人都得宠且善妒嫉。

⑨危楼:高楼。

⑩两句是说夕阳正在那烟柳凄迷、令人断肠的处所。

【简说】

本词忧时感世,全用比兴。开头“更能消”两句概括上片词意,下面说因惜春而怕花开早,如今落红无数,则更为可惜。“春且住”是留春,并告以无归去之路。留春不住而怨春。这里隐指国势危弱,偏安之局,恐也不能长保,“画檐”两句,是以蛛网惹絮喻朝廷奸佞用**求和的谬论蛊惑君心。

下片转到自身遭遇。“长门事”几句,反用《长门赋序》之意,说自己虽入长门,还拟重新得宠,由于遭到妒忌,以致又耽误了佳期。这就是他在朝中的处境。他在《论盗贼札子》中曾说:“平生刚拙自信,年来不为人所容,恐言未脱口,而祸不旋踵。”下面提到纵以千金买得一赋,此情终无处可诉,这是和“怨春不语”呼应,同是怨到极处的诉述。“君莫舞”又作顿挫,警告奸小不要猖狂得意,正如玉环、飞燕,即使得宠也不会长久,仍是不平之语。最后是自己无可奈何的忱国之情,以斜阳烟柳、一片惨淡迷离,暗示国家前途的危险,但仍以劝慰之语作结,这也是“脉脉此情谁诉”之意。

辛弃疾写本词时年四十,这时他南来已有十几年,又适值调任之际,深感岁月掷人而去,报国又苦无路。在词里通过比兴寄托他对**的枕愤之情,自己遭受压抑排挤的苦闷,从而透露出对执政者的怨恨。宋人罗大经在《鹤林玉露》中指出本词:“词意殊怨……闻寿皇(

孝宗)见此词颇不悦。”说明词风虽因运用暗喻而显得委婉凄恻,但蕴含的情感却比较激烈。

祝英台近晚春

宝钗分①,桃叶渡②。烟柳暗南浦③。怕上层楼,十日九风雨。断肠片片飞红,都无人管,倩谁唤、流莺声住④。鬓边觑。试把花卜归期,才簪又重数⑤。罗帐灯昏,哽咽梦中语。是他春带愁来,春归何处。却不解、将愁归去。

【注释】

①钗:妇女发饰。分钗,用作离別的纪念。王明清《玉照新志》卷四:“绍兴己卯……春日,诸友同游西湖,至普安寺,于窗户间得玉钗半股,青蚨半文,想是游人欢洽时所分授,偶遗之者。”这里反映出南宋时还有分钗赠别的习俗。

②桃叶渡:在南京秦淮河和青溪合流之处。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。《隋志·五行志上》:“陈时,江南盛歌王献之《桃叶》之词曰:‘桃叶复桃叶,渡江不用楫,但度无所苦,我自迎接汝。’”桃叶是王献之妾。

③南浦:泛指送别的水边。江淹《别赋》:“春草碧色,春水绿波;送君南浦,伤如之何!”这句是说在昔日分别的南浦水边已是垂柳笼烟,一片绿荫。

④飞红:指落花。流莺:黄莺。张惠言《词选》认为“飞红”喻君子,“流莺”指小人。

⑤觑(qù去):斜视。这三句是说斜眼看看鬓边插戴着的花儿,拿下来数数花片以占卜归期,才插上又忘了是几片,因而取下来重数一遍。

【简说】

前人认为这首词写的是“闺怨”,实际是借闺怨以抒其志。词中先写晚春烟雨凄迷、落红片片,而莺啼不止;末尾又写花卜归期,音问难通,春光将尽而忧思未尽。这是用托物比兴的手法,通过写春意阑珊、写闺怨别情,比喻**日非,恢复无期,从而表达出作者对**的深切关怀和忧虑。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