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佶的声音响彻了紫宸殿。
“传旨!”
“削去赵不凡沧、霸二州兵马总管之职!”
“削去沧州留屯禁军厢都指挥使之职!
“削去郓州观察使之阶!”
赵不凡的脑袋嗡一声炸响,完全懵了,他深埋着头,不敢动弹分毫,不是为自己,而是为朱琏,他不想看到朱琏那张绝美的容颜变成枯骨,而他做梦都没有想到,短暂的停顿之后,赵佶的声音会带着淡淡喜意。
“传旨!”
“加封赵不凡为银青光禄大夫!”
“加官龙图阁学士!”
“擢任中书舍人!外任河北东路宣抚使!”
“加爵霸县开国伯!加封其妻朱琏为霸郡夫人!食邑八百户!”
发生了什么?
赵不凡一头雾水,满眼茫然。
银青光禄大夫是文官,官阶等级仅次于武官品阶最高的太尉,若把太尉比喻为二品官阶,那么银青光禄大夫就是从二品,郓州观察使最多算是正五品,至于一品,武官的官阶里没有,大宋重文轻武,唯有文官才有一品。
龙图阁学士则是加官,形同荣誉称号,有贴补俸禄,龙图阁本是用来收藏皇室御书、御制文集、典籍、图画和祥瑞之物的地方,负责看守的官员唤作龙图阁待制,而龙图阁学士是借用这处机构衍生的荣誉头衔,代表皇帝亲信和有学问的人,当年声名卓著的包拯就是龙图阁学士,民间俗称包龙图。
至于中书舍人,它不是官阶而是差遣,也就是实际的职务。
如今的大宋共设立“中书、门下、尚书”三省,属于大宋的最高决策机构,蔡京便担任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”的差遣,总掌三省的事务,形同宰相。
中书省的最高官员以前叫中书侍郎,如今改称太宰,大致形同第一副宰相。
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以前叫门下侍郎,如今改称少宰,形同于第二副宰相。
尚书省过去以左、右仆射分掌六部,如今改为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,形同第三和第四副宰相。
中书舍人归属中书省,职权仅次于太宰,人员数量不固定,但地位与六部尚书齐平,属于大宋最高决策机构的一员,再往上一步就是副宰相,而皇帝赵佶令赵不凡以中书舍人外任河北东路宣抚使,便意味着是兼任。
宣抚使同样是差遣,形同于外调的钦差大臣,职权与经略安抚使颇为相似,但只在临近敌国的地区设立,且只掌军、不主政,河北东路宣抚使的实权就是监管河北东路的军队,尽管不再有统兵权,但有调兵权,而河北东路包含霸州、沧州、德州、博州、河间府、大名府等共计三府、五军、十一州,只是因为清州已经被并入沧州,信安军也并入霸州,所以如今是三府、十州、四军之地。
河北东路虽然相邻辽国,但不会设置经略安抚使,因为大宋四京之一的大名府位于河北东路,所以最高政务决策人是大名府留守,如今梁世杰以中书舍人兼任此职,人称梁中书,而赵不凡以中书舍人担任河北东路宣抚使,便意味着今后会与梁世杰分掌军队和政务。
这个差遣的实权远比沧、霸二州兵马总管大得多,而且兵马总管是武职,只统兵而不掌兵,能练兵而不能调兵,宣抚使则是文官,有调兵权,甚至能不通过枢密院和兵部批准就进行兵马调动,只是需要上报枢密院和兵部,文官掌兵和武官统兵是大宋历来的规矩。
如此大的变化,赵不凡哪里能不发蒙,而皇帝赵佶和郑皇后则是笑意盈盈地看着他,显然早前是有意吓他。
“圣上这是……”
赵不凡无意识地出声,但没等他问出来,端坐远处的蔡京已大笑着打断:“赵中书还不谢恩?”
“嗯?噢!微臣拜谢圣上!拜谢皇后!”赵不凡赶紧磕头称谢。
皇帝赵佶大手一挥,异常高兴地说:“行了!起来再说!”
“谢皇上!”
“你的文章与朕同出一源,一首短短的贺岁词不但行文流畅、辞藻艳丽、意境出众,而且写尽大宋的繁荣昌盛,新兴喜气扑面,着实是不可多得的好词……既然你满腹文才,理当弃武修文,打打杀杀的事就别做了,大宋人才济济,不缺少武将,你凑什么热闹,对了,朕听说你救援使团时受的伤尚且没有痊愈,今生或是不能再动武?”
“回禀圣上,暂时确实不能动武,什么时候能好也不知道。”
“身体可有大碍?”赵佶关心地问。
“不影响日常行动。”
“那就好,那就好……没了武功不碍事,多找些武功好的护卫便是,若你找不到,朕便派些武功高强的人保护你,今后你只需运筹帷幄在后,不用再冲锋陷阵。”
“多谢圣上厚恩。”
内心逐渐平静的赵不凡隐隐意识到,游猎期间或许发生了不少事。